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社区养老服务精准化困境的破解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社区应基于互联网技术,以一定区域为范围构建一个包括需求者、供给者、监督者等信息资源在内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平台,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精准化。
以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为重点,实现服务对象的精准化选择
智慧社区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能打破信息闭塞的困境,可利用资源共享和信息在线传递的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准确找到能满足自身需求的服务机构和服务项目。
政府部门应在智慧社区养老服务平台中构建一个包含所有养老服务机构的展示平台,详细记录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各项详细情况。
服务对象就可以通过“两微一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展示在平台上的共享数据,清晰地了解到在居住地附近有哪些养老服务机构以及服务机构的地理位置、服务区域、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收费标准、服务质量、服务评价等详细情况,在此基础上,服务对象可以结合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服务。在“互联网+”应用下,对于服务对象来说,打破了被动等待的服务模式,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实现了精准选择。
对于服务机构而言,一方面减少了信息交流成本,实现了与服务对象高效衔接;另一方面改变了以前封闭的市场环境,获得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其可以通过优质的服务、适合的价格、良好的口碑来赢得市场份额。
以构建四大数据库为载体,实现服务需求的精准化识别
应以政府为主导,引入企业开发相关智能软件,通过走访入户、信息采集等方式,在智慧社区养老服务平台中构建服务对象的基础数据库,以此作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设置服务项目、瞄准服务对象的需求精准化识别载体。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互联网形成四大数据库:一是服务对象基本信息库,包括服务对象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经济状况等;二是养老服务信息数据库,记录服务对象历年的服务需求,并统计服务需求的频次,与老人的基础信息进行对比和分析,分析出各类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特征,从数据上保障养老服务需求精准化识别的实现;三是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形成个人健康档案,包括以往病史、治疗经历等,为老人提供精准化的特殊照护需求提供数据支持;四是社会养老服务资源数据库,在对老人服务需求进行精准化识别后,为分配给合适的供给主体而建立的系统,为精准化识别后的后续工作奠定信息基础。
以实现供需精准契合为目的,实现服务供需的精准化对接
通过“互联网+”,将整个社区医疗服务保健站、托老所、养老院、护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服务资源的使用、闲置情况的数据进行联网,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通过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将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能够进行有效对接。养老服务中心在接收到老人的预约后,与系统中服务人员的信息进行对比和配对,在最短的时间内分配最合适的人员上门为老人服务,通过系统化的形式减少了信息传递所花的时间,保障老年人的需求及时得到实现。针对临时性,而且个性化、专业化较强的服务需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可以联系入驻养老服务系统的企业进行养老服务的供给,以保障养老服务供给的效率。
以提升治理能力为导向,实现服务主体的精准化监管
通过即时互动平台,服务对象能够参与到养老服务的管理过程中,可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至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使其能够精准地对服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服务人员也能以此进行自我诊断与改进,同时评价结果在平台中的透明性,促使养老服务主体在供给服务时必须重视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针对养老服务人员数量少、专业技能普遍低下的现状,应推动社区养老行业建设,通过行业协会试行专业管理和政府监督相互作用,开设养老服务应用知识方面的培训课目,如心理学、生理***动学、心理健康、交流技巧等,进行实施技能培训。服务人员须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执证上岗实施服务,同时还应推进不定期的人员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