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顺势而生的智慧社区新模式,难道纯互联网形态已死?

编辑:1号社区 时间:2017-09-20 11:33

   

智慧社区作为一个国家倡导推进的城市的发展形态,自2012年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从2012年到2016年,我国已选择数百个城市或城镇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截至2017年3月,我国95%的副省级城市、83%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个城市,在政府工作计划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

顺势而生的智慧社区新模式,难道纯互联网形态已死?

在此期间,出现了一大批备受资本追捧的智慧社区建设企业,其中也不乏一些估值上亿的“宠儿”。但最终经过市场的检验,大部分智慧社区企业却伤亡惨重。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失利?当下智慧社区的发展的正解又是何种模式?

我们仔细观察,其实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阵亡的企业都有一个标签——纯互联网。没错,这些基本都属于纯互联网基因的企业,在智慧社区构建方向上都在从互联网的角度做社区商圈搭建、社区信息推送、社区服务等移动应用层面的开发和推广,在推广的入口选择上一是直接在小区开展活动付费地推,二是联合小区商圈(门店),三是联合物业合作。但实际上这些推广成本都很高,入口和业务模块都雷同,基本都在社区各类信息服务的移动应用开发上面,模式和功能的复制性和替代性都太强,用户的粘性就不够,往往用户进来后等不到好的(赚钱)商业模式出来,这些用户已经离开平台。

这一类基于软件开发出来的纯应用的并没有结合社区本有的智能化硬件终端(门禁、一卡通、家庭缴费、智能停车、物业系统等),就无法实现社区公共与家庭设备联动以及数据交互这一智慧社区对硬件平台的刚性依赖,智慧社区的建设就成了落不了地的噱头。而新时代的智慧社区需要做到以社区居民为服务核心,综合运用移动宽带、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将家庭中的智能家居系统、社区的物业管理系统和社区商圈服务整合在一起,使物业、业主和各种智慧应用系统形成各种形式的信息交互,以达到更加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管理,给业主带来更加舒适的科技生活体验。

要实现这些,必然要依赖社区的各类公共及家庭的多种1号社区智能终端(楼宇对讲、智能停车、智能家居、智能电梯等)能互联互通及数据交互,依赖强大的硬件与应用结合的管理和应用平台。而智能硬件的使用才是刚需,真正的用户粘性由此而生。

智慧社区的发展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顺时做出改变的企业才能立于时代的顶峰。

​了解更多智慧城市、智慧社区项目信息可见:1号社区www.yihaosheq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