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做好了智慧社区的企业,都有哪些特质?

编辑:1号社区 时间:2017-08-31 11:34

   

目前,我们的需求不仅仅只是住上房子,更多的还需要便捷的服务与优质的体验。“智慧社区”正式基于此的一种整体需求的思考。随着技术的爆发,这一概念也逐步落地,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拥有怎样特质的企业能够把智慧社会做好。

做好了智慧社区的企业,都有哪些特质?

​做整体解决而不是单产品逞能

现在市面上很多智慧社区企业在概念宣传上下了很多功夫,笔者拜访过江苏某智慧社区公司,海报、产品构架做的十分炫酷,对于社区内的所有行业都有涉猎,社区电商、物业缴费、物业消息、保修维修等。但问到产品时候,我只看到了一款小小的门禁,偌大的商业构架就建立在这一个小小的门禁之上,不禁让人咋舌。

一体化智能生活体验是智慧社区所必须,然而现状却是智慧社区的不同产品往往由不同的团队甚至不同的公司完成,甚至智慧小区本身也彼此形成了一个个孤立、分散的“信息孤岛”,根本没有整合的迹象。打个比方,某小区门禁是张三家的、停车场设备是李四家的、社区监控是王五的品牌,而各方都打造自己的APP,导致的结果就是用户仅仅在社区内使用社区硬件就要安装数个或数十个APP,其体验之差,可想而知。

单产品的切入,不可能承载智慧社区这头巨象,唯有整体系统的解决方案,多场景多种类的智能硬件铺设,多重发力,才能改变传统小区,让他拥有“智慧”。

要能创造多方价值

面临转型压力的物业公司热情原本是很高的,但先天不足,本应该是主导智慧社区建设的各大物业公司只能沦为各方势力的资源“接口”,很多时候,物业公司非但不愿意为智慧社区付出,还要收取高昂的“接口”费。

前一阵子风风火火“烧钱”模式也养刁了物业,张口就是送,伸手就是要。江苏的某小区经理直言不讳“买我是不会买的,除非你送”,但仅仅是送的模式,用来增加用户的使用率现在看来根本就是痴人说梦。而且随意赠送的产品并不会得到物业的珍惜,维护与返修又加剧了企业的负担。

话说到底,物业要求送的根本原因是企业与企业的相关设备没有给到物业带来价值!那什么才叫创造了物业价值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1、是否为物业减少了成本(人力成本、沟通成本、硬件成本、办公成本)

2、是否提高了业主的满意度(让业主生活更方便、物业传递工作更简洁)

3、是否提高了物业增值收益(对原有收益来源不冲突)

4、是否提高了公司行业的竞争力(防范风险)

线上线下深度整合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的科技产品都能给自己冠上智慧的标签,而线下地理上聚合更是智慧社区产品所独有。用面向社区的独特手段,通过信息和媒体的整合,建立线上和线下、无形和有形、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智慧社区产品模式,才是行之有效的布局。

线下的、有形的、现实的优势,就是把业主们衣食住行的动态信息交互,以人情味、温馨等社交体验促成某种类似UGC的线下内容创造,如线下社区跳蚤市场、社区运动会、相亲会、儿童活动等,最终活化产品。线上社区的打造,也将会是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

最后,在智慧社区之外,也应当围绕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尤其是产业经济来展开,把社区的“智慧”和居民的纽带关系建立,这是智慧社区的延展要求,如此才能把智慧社区做实,融入社会体系并稳固下来成为紧密的生活方式。

数据是“智慧”的基础

智慧社区的建设包含两个阶段,当前阶段最难解决的是数据的收集和整合,下一阶段则是基于大数据去做一些人工智能的决策。

基于移动通信网络与线下智能硬件数据收集,实现有效的智能感应、数据收集、整合、挖掘、分析,最终产生有建设性的决策依据,是智慧社区发展关注的焦点之一,对形成新的业务体系和商业模式具有直接意义。

而越细分的精确数据集成分析,越能为后续运营提供有效支持。因此,自建大数据平台也是当下智慧社区企业应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目前,1号社区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一整套智慧社区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前端社区安防硬件(云门禁、云车场、云可视对讲、智慧门、梯控等)将社区内安防硬件全囊括,后端各方平台(社区物联网平台、智慧物业平台、电子政务平台以及社区生活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城市智慧社区。而目前,零壹已经有了超过200家城市合伙人,覆盖全国大小城市。

做好了智慧社区的企业,都有哪些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