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互联网+”概念使得智慧城市产业的搭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在智慧城市上的投入早已超过5000亿元,预计未来投资会上升到1.1万亿元,智慧城市的建设将迈入高速发展期。
从国家政策以及今年的中央经济会议可以看出,智慧城市依然会继续稳步向前发展推进。智慧城市视频监控的建设应用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前端设备——数据采集单一
目前智慧城市前端设备主要采用高清网络摄像机进行视频采集,大多数录像是静默数据,并无音频。笔者认为不进行音频数据采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室外音频采集效果差。在城市大多数时候环境噪音都非常杂乱,采集到的音频无法进行背景噪音去除,且无法辨别保留有用的音频数据。
(2)后端平台对音频数据的挖掘利用不够,导致采集到的音频数据基本无用,且浪费存储空间。
前端摄像机大多数能接入各种报警设备,但大多数属于浅层整合,并未形成深层次的尤其是应用层面上的深度整合。
2. 网络传输——压力山大
目前智慧城市大多使用运营商提供的光纤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抛去光纤网络的价格和质量,从目前摄像机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看,一旦光纤故障,至少导致一个前端暂时失效。这在突发事件、灾难性事件或人为破坏情况下,对于急需前端视频的城市决策管理者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随着摄像机分辨率的提高,视频数据量大增,对于网络的压力有增无减。不可否认网络传输速度也在提高,摄像机编码技术也从H.264升级到H.265,网络技术和视频压缩技术的发展或者可以应对400万或600万像素摄像机,但不一定可以应对800万像素甚至1200万像素的视频数据传输。
大量的视频数据对于网络节点的各交换机也会造成很大的数据交换压力。要想提高数据传输率,必然要升级整个网络设备,由此会推升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本。即使网络传输技术、数据交换技术、网络技术、摄像机编码技术都升级了,可以满足数据传输的要求,但是从整个智慧城市的数据稳定性和安全性来看,降低对于传输网络的依赖显得非常重要。
3. 平台与数据——低效、无盈利
大多数智慧城市的安防监控平台,主要功能依然是作为视频预览与录像回放来使用。
从海量的视频数据看,只能说是“大量数据”,和真正的“大数据”不可相提并论,在大数据挖掘上“挖”得还不够深。在智慧城市海量的视频数据面前,很多时候需要用户自行进行甄别,这对于海量的视频数据来说,难度非常大。
如何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对于用户来说尤其重要,而且大多数平台提供给用户有用的基本配置界面和功能并不多。对于智慧城市来说,平台必须能够高效提供管理决策者需要的重要信息,尤其是重大事情的发生,必须及时通知值班人员进行处理。
上一篇: 智慧社区O2O是什么?发展前景如何?
下一篇:中国物联网迈入黄金时期